第(1/3)页 “这谁又能预料得到呢?” 朱广潜望着来往的车流,回想起当年的种种,他对当年刘铭华的作为也很不解。 胡适拍了拍他的肩膀,打断了他的沉思, “走吧,我们到城内看看,或许能看出些什么。” 朱广潜点了点头,两人便拦下了一辆出租车,向着城市的深处驶去。 出租车内,司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皮肤被阳光晒得略显粗糙,一双眼睛却透着机敏。 他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粤语,与朱广潜和胡适攀谈起来。 “两位先生是不是来参加粤语标准化大会的?” 朱广潜有些好奇, “奥,师傅,你怎么看出来的?” 司机嘿嘿一笑,露出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, “嗨,这两天拉的多了就知道了。前天拉了一些澳门过来的,昨天我刚送了一些从香港过来的学者,你们的气质和他们差不多。我想肯定也是。” 胡适对司机的观察力表示赞赏,“好见识。” 朱广潜也感到有些惊讶,这位司机虽然操着不太标准的粤语,但识人的能力很不错啊。 胡适又仔细听了听司机的口音,发现他的粤语中夹杂着一些东北的味道,便问道: “我看司机师傅不像是来自广东、广西地区吧,老家是不是东北的?” 司机被胡适一语道破,有些惊讶地转过头来,用正宗的东北话回答: “哈,不愧是专家,俺老家确实是东北的。当年为了生存逃到了这里,然后在这里成家立业,现在孩子也上中学了......” 司机的话匣子一旦被打开,就再也收不住了。他向两人讲述了自己的经历,如何从东北逃到南洋,如何在这里艰辛地起家,以及建国后新加坡的变化。 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。 “师傅,现在国内太平了,没打算回老家看看?” 胡适打断了司机的话,问道。 “唉,怎么没想过,不过老家没人了,回去又有什么用,现在走不开,可能到老了会回去吧。” 司机很看的开的说道。 “确实是这样,想来南洋很多人都是师傅你这种想法吧。” 第(1/3)页